《钟声》 于云天 摄
我国古代诗人陶渊明的诗 作:山气日夕佳, 飞鸟相与 还。写的是风景,却给人以强 烈的动态感受,其意境与于云 天老师拍摄的高原风景作品 《钟声》不谋而合。为什么千 年前的诗人与今日艺术家的创作思路会这样一致?是巧合 吗?其实,他们都自觉或不自 觉地符合了美学似动理论,这 个理论对指导艺术创作有重要意义。
似动理论是完形心理学的最重要的命题之一。——美学家朱狄
什么是似动?
本章章首于云天老师的摄影作品《钟声》 拍摄的是青藏高原的高原风景,群山高耸,云 雾低回,一道残阳照亮古塔,古塔悠扬的钟声 仿佛传到画面之外,引来一群野鸽子绕塔飞翔, 作品拍摄得形神兼备,让人如身临其境,此作 品获得 1986 年《中国摄影》杂志年赛一等奖。
如果仔细欣赏这幅作品就会发现,其中有一个 奇特的现象,原本是静态的风光摄影艺术作品, 但整个画面又给人以强烈的动态感觉。
图 2-1-1-1 《声震山河》 张甸 摄
如果将 视野放开,就会看到,许多摄影艺术作品里都 会出现类似的现象,如摄影作品《声震山河》(图 2-1-1-1)摄于 20 世纪 50 年代,作者本想拍摄 辽宁本溪的风光,但当他乘坐的火车经过铁桥 时,车窗外雄伟的高炉和发电厂的新貌打动了 全车的人,作者也被东北的钢铁工业基地的建 设成就所感动,激发了创作欲望。要拍好一幅摄影艺术作品,必须要选择好的地点、角度和 时间,他用了四天时间走遍了周边的山山水水, 进行观察、选择,更重要的是他发现火车经过 铁桥时在心灵上产生的震撼,使他产生了创作 灵感。
当他选定这个山坡作为拍摄点时,脑海 里已经有了拍摄预案:画面上大部分都是自然 风光,其中必须要有火车开过时的形象,即使 小一点也行。经过反复拍摄,终于成功,时间 是上午 8 时左右,画面上大部分是静态的景物, 作者特别抓住火车经过铁桥的瞬间拍摄,虽然 火车只占了画面很小的部分,喷吐的白烟也表 现得较淡,但画面却产生了强烈的动感,作品 的标题《声震山河》也很好地配合了这种动感 的表达。
这幅作品是静态的风光摄影艺术作品, 但又给人以强烈的动感,因此广受好评,不但 在第一届全国摄影艺术展中获奖,而且被印成 明信片在国内广为发行。
图 2-1-1-2 《鸽哨巡过大剧院》 王越 摄
摄影作品《鸽哨巡过大剧院》(图 2-1-1-2) 摄于北京国家大剧院,一般的拍摄方法多是利 用早晚光拍摄,只为了表现光影的效果,这本无可厚非,可这样的画面都是静态的影像,但 如果在画面中加入飞鸟,效果就不同了。
作者特意等到一群鸽子在国家大剧院上空盘旋时拍 摄,虽然鸽子在画面中占的位置不大,但整个 画面却产生了与众不同的活力。
为什么会出现以上这种现象呢?这就是美 学中的似动理论在起作用,似动理论是西方美 学家首先提出并进行深入研究的一个理论。
那么,什么是似动理论呢?西方美学家阿恩海姆说:“一件静止的艺术作品,可以使人产生出 动的感觉。”我国美学家朱狄对似动理论作 了一个简述:“虽然刺激物的各种的(主要) 刺激成分都是静止的,但整个的刺激模式产生 了无法否认的运动特征。“ 讲得通俗一点, 似动理论就是将摄影作品中静态的风光、环境 或物体显出动态和有活力的效果。正如上面所 列举的风景作品的例子,虽然古塔、山峦、大 剧院和楼宇都是静止的,但画面却有着强烈的 动感和活力。
图2-1-1-4 《雪山古堡》
一幅是纯自然风光摄影作品《雪山古 堡》(图 2-1-1-4),画面以远处的雪山来衬托 古堡建筑;另一幅风光摄影作品《楼影轻舟》 (图 2-1-1-5)也是通过远山来衬托现代新居建 筑。两幅作品都是通过远山来衬托建筑物,这 是它们的相同点。而它们的不同点是,《雪山 古堡》中没有人物或车船,而《楼影轻舟》中 有船有人,虽然船很小,但轻舟划开的水线使 画面表现出动感,同时小舟还在画面中起到变 异点的作用。一幅风光作品无人,另一幅风光作品有人,两幅作品形成对比,通过比较,哪 一幅作品更有品位呢?
显然,后一幅摄影作品《楼影轻舟》更显 动感,更有品位。换句话说,风光作品中的人物或活物使作品更显灵动,增加了作品的活 力,使作品意境更加丰富,这就是似动效果的 作用。所以,我国美学家朱狄说:“似动理论 是完形心理学的最重要的命题之一。” 对于 似动理论重要性的认识,西方美学家的看法都 是一致的。西方美学家埃利奥特说:“这种似 动现象尤其对造型艺术具有巨大的重要性。” 西方美学家阿恩海姆强调了绘画中这种静止中 的运动的重要性。
<span style="font-family:" font-size:18px;white-space:normal;"="">图 2-1-1-5 《楼影轻舟》 秦鹏 摄
摄影作品《黄石公园》(图 2-1-1-6)表 现的是美国西部黄石公园的风景,近处有大面 积的水面,水下岩石的纹理隐约可见,形成壮 观的画面前景;远处温泉的热气蒸腾而上,显 示出黄石公园的独特风貌。如果画面仅有这些 因素,虽然反映了黄石公园的特点,但总感到 意境不足。如果在画面的远处,当一些游人走 过时拍摄,把人物添加进来,人物形象比例虽 小,占据的空间也不大,但形象鲜明,使画 面更显灵动,似动效果的重要作用由此可见 一斑。
图 2-1-1-6 《黄石公园》 秦大唐 摄
既然似动理论这么重要,有的影友可能会 问:似动效果应如何表现呢?西方美学家惠尔 泰墨早在 1912 年就发表了《关于运动视觉的 实验研究》一文,研究在什么样的条件下不动的东西会被看成动的东西。这个理 论说明似动效果的表现是有规律可循 的。故从这些理论和大量的优秀摄影 作品的分析中,我们归纳出几条似动 效果表现的方法。